北京花间视频app下载-矯形外科專家
院辦公室:010-89510606轉8222
(010)89510606
地址:北京市通州區玉帶河大街151號
谘詢熱線:
秦花间视频app下载矯形醫學研究院
聯係郵箱:
微信公眾號
矯形業務電話:010-81597110
張醫生:134 8871 8920
醫療案例
骨外固定並發症分類及防治
在骨外固定的發展史上,並發症不但意味著延誤治療時間,增加病人痛苦,威脅肢體功能,甚至有過生命危險。在早期階段骨外固定並發症一直困擾著臨床的醫生,甚至因為並發症嚴重而被禁用,引起人們的廣泛爭議。隨著20世紀80年代 app花间视频下载 技術的推廣應用,骨外固定並發症得到了根本性的解決,危及生命和肢體功能的並發症不再發生,針孔感染率也降到1%以下。骨外固定和其它技術一樣,也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並發症,但嚴重程度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嚴重和“恐懼”。隨著外固定器改進和技術完善,當今的骨外固定並發症不但大幅度降低,嚴重並發症也大幅度減低。如 Parkhill、Paley、趙易甦等認為,現代骨外固定的並發症與技術無關。比其它骨科手術的並發症低得多、輕的多,且一旦發生也容易處理。幾乎所有骨外固定並發症均可治愈。
骨外固定並發症的種類、發生率的高低和嚴重程度,往往因不同學者有很大差異,可因報告者治療的病種、數量、使用的外固定器種類、技術水平和臨床經驗的差異,發生並發症的情況會有很大差別。很難達成統一的並發症定義和評估標準的共識。整體骨外固定的並發症尚缺少統計學依據。
(一) 骨外固定並發症概況
由於早期的骨外固定器結構存在缺陷,固定的穩定性能較差,加之采用的材料落後,致使並發症不但病發率高,而且嚴重,如癲癇樣抽搐、皮膚壞死、敗血症、骨髓炎、嚴重休克、死亡等情況常有發生。臨床常見並發症如下。
一、鋼針的問題
1.固定鋼針鬆動 針鬆動是骨外固定治療中常見的問題,影響骨外固定係統的穩定性,導致骨愈合不良或繼發感染。
2.針道感染 道感染是應用骨外固定器後最常見的並發症,排在諸多並發症的首位。其發生率各組報道差別較大,為1%~80%,這與應用病種、選擇外固定器類型、使用技術和經驗有關。app花间视频下载研究所總結應用環形肢體外固定器3669例的針道感染並發症發生率為8.3%。Lewallen和Edwards報道,股骨和腔骨釘道感染的並發症約占10%,影響1/3的患者。股骨和骨盆釘道感染的發生率約占16%,影響40%的患者。手和足部感染發生率較低,約占1%。這些數據提示釘道感染的發生率與釘所在位置的軟組織覆蓋條件有關。
(1)針道無菌性炎症反應 大多數“針道感染”都屬於此種情況,即為針道口腫脹,有滲液,細菌培養陰性,往往不涉及深部軟組織和骨組織,也不影響整個治療過程。
(2)針道感染 針道口炎症反應使皮膚和軟組織防禦機能減弱,若針周圍的衛生護理不當,細胞汙染逆行感染,在針道內生長繁殖,則引起真正的針道感染。進一步發展至深部,造成骨髓炎、關節甚至全身感染。
Paley把針道感染分為3級,Ⅰ級,軟組織炎症;Ⅱ級,軟組織感染;Ⅲ級,骨感染。根據Checketts and Ottenburn的分型,釘道感染分為如下幾型:1級,釘道周圍局部滲出和皮膚發紅,需局部護理;2級,釘道周圍皮膚發紅、軟組織壓痛、有時有版液滲出,此時需局部護理並口服抗生素;3級,症狀同2級類似,但通過精心護理和口服抗生素未能好轉;4級,嚴重的軟組織感染,通過精心護理和口服抗生素未能好轉的釘道大於1個,此時要去除固定釘,放棄外固定支架;5級,軟組織情況同4級,但累及骨組織,X 線片顯示骨髓炎,應拆除外固定架;6級,骨和軟組織形成竇道,需要更大的手術來治療。
3.鋼針疲勞折斷 是金屬疲勞所致,最易產生的部位是針與連接杆的接合部。
4.鋼針周皮膚壓迫性壞死 肢體腫脹,鋼針與皮膚間存在張力,當連接杆過分靠近皮膚,對皮膚壓迫以及肢體的放置受自身重力影響,產生針周皮膚壓迫性壞死。
二、骨的並發症
1.骨折遲緩愈合與骨不連 外固定器治療骨折的另一個主要並發症,發生率較高,Dwyer報道為20%~30%,Emerson報道達80%。
2.骨折成角畸形或再移位 治療骨折時,特別是股骨幹骨折,由於大腿肌肉發達,固定的強度要求高,易產生成角或再移位。在骨延長時,骨髓不同部位肌力不平衡造成骨的軸向偏移,也會導致骨折畸形愈合。
3.針道骨折和再骨折 折多見於骨延長患者,Eldridge報道骨癡延長中再骨折發生率為3%。而對於再骨折的部位發生於插針部位的病例,則是與采用與骨直徑比例不相適應的鋼針有關。當骨折愈合後骨強度較正常皮質差,一旦取除骨外固定器後易造成再骨折。
4.提早愈合 提早愈合發生在骨延長時與截骨不完全或牽引技術失敗有關。John和Deborah回顧399例單平麵骨癡延長術,有7%出現過早愈合,而571例app花间视频下载骨端延長僅2例過早愈合。
三、關節並發症
1.關節攣縮 要見於肢體延長的患者,發生率1%~7%,Eidridge報道單平麵外固定支架骨癡延長關節攣縮發生率為3%,而環形支架骨延長為1%。
2.關節活動受限 用骨外固定器後,鄰近關節活動受限,也是應用的並發症之一。特別是股骨幹骨折應用骨外固定器治療後,往往會產生膝關節屈曲受限。
3.關節脫位 發生在骨延長過程中,還可能導致關節軟骨的改變,並發骨關節炎。
四、神經和血管並發症
1.神經損傷 無論在安裝骨外固定器手術中,還是在隨後的治療過程中均可發生周圍神經被損傷,導致感覺或運動障礙。
2.血管損傷 插針過程中,直接刺傷血管,鑽入時熱損傷或進針部位纏繞損傷,均可造成血管損傷。Lin曾報道一例單平麵半針外固定支架治療腔排骨骨折造成腔前動脈損傷;Jakin層報道一例app花间视频下载支架外固定造成股動脈遲發性損傷,形成假性動脈瘤。
3.肢體腫脹 骨延長過程中肢體常有腫脹,要警惕深靜脈血栓形成所造成的肢體腫脹。
4.骨筋膜室綜合征 能是插釘橫行通過骨筋膜室,或皮質切割後骨筋膜室內壓增高所致。
骨外固定自產生以來,並發症便伴隨這門技術的發展而發生。預防與避免並發症,降低發生率,是骨外固定技術走向成熟的標致。雖然臨床實踐中經常提及“並發症”,但其定義至今沒有明確。由於並發症的不規範和模糊性,必將造成許多不應發生或可以避免的問題出現,對療效、醫生觀念及醫患關係產生一係列影響,成為骨外固定技術前進路上的阻礙。
(二) 並發症概念及分類
一、並發症概念
並發症的概念:使用醫療技術治療時,由於自身病理發展衍生的或在按技術操作規範要求的治療過程中仍難以避免的病理性症狀,即並發症。其特點是:
1.具有明確的起因。
2.與原發病有一定因果關係(直接或間接)。
3.與原發病並存。
4.技術操作符合醫學技術操作要求的前提下,不可避免的。
二、並發症分類
如今骨外固定技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通過器械創新與新材料的應用,提高了骨外固定器的穩定性、靈活性和安全性,能夠更好的為各種骨病的治療營造相適應的生物力學環境。骨外固定基礎理論與治療理念的進步以及技術規範的製定,更使臨床療效顯著,並發症大幅度降低。但討論並發症的概念,並進行分類仍有必要。
(一)Paley 等提出的分類
將肢體延長治療期間出現的困難,分為問題(problems)、障礙(obstacles)和並發症(complications)。
1.問題 表示不需要手術幹預就能解決的困難;
2.障礙 表示需要進行手術處理的困難;
3.並發症 指手術所帶來的損傷和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並在治療結束前未能解決的問題,屬於骨外固定並發症。
這一概念基本表達了骨外固定並發症的客觀情況。骨外固定的治療過程,有別於手術內固定,自安置外固定器,直至外固定器拆除,均屬於治療過程,不僅治療時間長,而且是一個動態過程,不管是治療骨折、疑難骨病、畸形矯正和肢體延長的過程,可因骨外固定方法本身引發某些問題、障礙和並發症,特別是鋼針問題。
(二) 夏和桃分類
作者根據骨外固定問題、障礙和並發症的認識,以及引起臨床醫生的重視,按照損傷的程度、治療難易程度和最終結果,將治療中的問題、障礙和並發症,根據治療方法和處理的難易程度分為重度、中度和輕度三小類。
1.可逆並發症
(1)輕度:指隻需一般外科處理即可治愈或自行康複,無需手術治療的問題,如針孔感染、延長器鋼針折斷、骨與關節畸形,如成角畸形、輕度足下垂,感覺異常等。
(2)中度:是指需要全身藥物治療或簡單手術才能治愈的問題,如截骨不全、嚴重針孔感染、遲延愈合、腓總神經傳導功能障礙、新骨生長不良、遲延愈合、畸形愈合、低位髕骨等。
(3)重度:是指需要采用綜合治療措施或再次手術才能解決的問題,如小腿筋膜綜合症、關節脫位或半脫位,關節僵硬、骨不連、骨缺損、再骨折、靜脈血栓形成、脂肪栓塞和長度丟失5%以上等可逆並發症。
2.不可逆並發症(後遺症)
(1)輕度:如髖、膝、踝關節軟骨損害、骨性關節炎及神經損傷等引起肢體部分功能障礙。
(2)中度:神經、肌肉、血管嚴重損傷導致的患肢肌力和關節功能喪失。
(3)重度:患肢截肢,如主要血管損傷引起的肢體壞死,如嚴重小腿筋膜綜合症引起的肢體廣泛軟組織壞死等。
(三) 並發症及防治原則
一、早期並發症及防治原則
骨外固定早期並發症,是指骨外固定手術中至術後1周內,因為手術可能引發的問題。如在骨折複位、截骨術、器械安置和鋼針穿放時,可能的損傷、創傷等潛在的威脅和臨床問題。如神經血管損傷,肢體腫脹、截骨不全、器械和鋼針位置不當,以及偶見的骨筋膜室綜合征、脂肪栓塞等因手術引發的可逆的或不可逆的並發症。
(一)神經損傷
臨床實踐中神經、血管損傷極為少見。神經損傷術後會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刺激症狀如,感覺異常、運動障礙,以及肌肉萎縮、足下垂等。一般認為,鋼針直接對著神經穿入時,鋼針前端可將其推向側方。作者認為,這是一種僥幸心理和不安全意識,因為:①有的神經位置相對固定,如腓總神經和橈神經;②即是鋼針不能直接刺傷神經,但靠近鋼針的神經,在延長或矯形過程,可能會引起不同程度神經刺激症狀。臨床實踐未見鋼針直接刺傷的報道,但術者在臨床實踐中,也有鋼針直接刺傷神經的現象發生,如脛骨近端後外側穿入全針時,即發現有刺傷腓總神經的現象。一旦發生隻要退出鋼針,更換穿針位置即可。發生原因,可能與腓骨頭結構、神經位置變常或穿針位置選擇不當有關,神經症狀一般在術後3周內自然消。靠近神經的鋼針,易發生神經刺激症狀,並延長或矯形的進程而加重。因此,術後對靠近神經血管的鋼針應注意加強觀察,一旦發現或可疑的神經損傷症狀,應優先考慮拔除可疑的鋼針,更換鋼針位置,而不必等待“明確診斷”。穿針的手術操作除充分了解局部解剖和嚴格穿針技術外,需注意以下問題:
1.選擇更安全的穿針位置 穿針位置應最大限度避開主要神經,在危險區,如脛骨近端(腓總神經)、肱骨遠端(尺神經和橈神經)穿針時,盡可能選擇全針與半針結合應用的鋼針布局,必要時使用穿針定位器穿針。
2.選擇安全的進針方式 若在危險區穿放鋼針時,應由相對安全的一側進針,如腓骨小頭一側,肱骨內髁作為進針側,或應用穿針定位器穿針。
3.穿針時應緩慢進針,同時觀察神經反應症狀,若發現有神經刺激症狀應退出鋼針,從新調整進針點穿針。
4.培養安全操作的習慣 如作皮膚切口時,手術刀的平麵須與神經、血管走行方向平行刺入。
5.術中、術後發現神經損傷時,應采取相應的補救措施,如即刻更換穿針位置,適當應用神經應用藥輔助康複。
(二)血管損傷
臨床中血管損傷非常少見。血管損傷,可引起術中出血、局部血腫、肢體腫脹,甚者演變為骨筋膜室綜合征。血管損傷可因穿針或截骨術的操作引起。靠近血管的鋼針,可能會引發慢性侵蝕損傷的可能,一旦針孔發生感染或長時間的刺激,則可引起急性出血或假性動脈瘤。盡管臨床不當較少,但也有在某些危險區域穿針,造成重要血管損傷,甚至截肢的報告。如 Lin 報道一例應用單側外固定器治療脛腓骨骨折造成脛前動脈損傷;Jakin 報道一例應用 app花间视频下载 外固定器造成股動脈遲發性損傷,形成假性動脈瘤;我們也曾有1例應用單側外固定器進行股骨延長時,發生股深血管假性動脈瘤破裂,經用人造血管修複治愈。
血管損傷的防治方法與神經損傷防治的原則相似,除充分了解局部解剖,避開神經、血管穿針外,尚須注意以下問題。
1.選擇最安全的穿針位置 穿針位置應最大限度避開主要神經血管,在危險區內穿針時,盡可能采用半針。當發現血管被傷、出血,應立即退出鋼針,進行壓迫止血,另選進針位置。
2.嚴格穿針程序 如鄰近血管位置的穿針,盡可能應用套管程序化操作;在危險區穿放全針時,應由相對安全的一側進針,或先用250px長的7號注射針試穿無誤後再沿試穿方向穿針或應用穿針定位器穿針。
3.避免鋼針熱損傷和軟組織纏繞 在全針操作過程,熱損傷或鋼針纏繞,也可造成神經血管損傷。操作時應以手指壓緊穿針出軟組織,以及避免持續高速旋轉。
4.樹立微創意識 應用骨刀、線鋸、電動鋸截骨時,要避免過多剝離或誤傷知名血管。應用鑽孔或微創連孔截骨時,應避免鑽頭誤傷對側血管或神經。
5.術中、術後發現神經與血管損傷時,應采取相應補救措施並更換穿針位置。
6.術後對靠近神經血管的鋼針應注意加強觀察,一旦發現或可疑的神經血管損傷臨床症狀,應優先考慮拔除可疑的鋼針,而不必等待“確診”。
(三)肢體腫脹
骨外固定本身罕見引起肢體腫脹,雖有肢體慢性腫脹的報道,原因並十分確切。位移原因可能與使用環式外固定器,過多的交叉穿針,影響血運有關。更多的原因與原始損傷、截骨術過多的軟組織剝離、損傷附近知名血管,引起的滲血,引流不通暢有關。另外創傷反應、鋼針壓迫血管、體位等因素也可能引發組織水腫及肢體腫脹。
1.創傷引起的肢體腫脹 嚴重閉合性骨折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腫脹,應用骨外固定治療時應嚴格按照創傷治療原則消除肢體腫脹,必要時應進行切開減張。骨外固定器在為骨折提供有效固定的同時,也應為治療創傷提供方便。盡可能減少鋼針數量,以減少鋼針對血供的影響,外固定器以維持不負重條件下的穩定即可,等待腫脹消退,離床運動前再加穿鋼針,增加固定的穩定性。
2.截骨術引起的肢體腫脹 與引流不暢有關。術中一定要放置引流管,並保持引流通暢。
3.避免靠近血管和肌腹部位的穿針 特別是全針;避免在肢體中段、股骨近端和肱骨近端穿置過量的全針。
4.術後可常規應用組織脫水藥物 術後一旦發現異常的肢體腫脹,應嚴密觀察,積極采用非手術方法盡快使肢體腫脹消退。非手術措施效果不明顯,腫脹有進行加重的趨勢,應考慮按照骨筋膜室綜合征采取進行進一步治療措施。
(四)骨筋膜室綜合征
可能是插釘橫行通過骨筋膜室,或皮質切割後骨筋膜室內壓增高所致。這種現象在單獨使用骨外固定中雖有報道,但極少發生。我們在單獨應用骨外固定時尚未見發生,隻是應用內外結合肢體延長中發生過,對此應有充分的認識,早期診斷、處理,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五)其它問題
1.皮膚壓迫性壞死 皮膚壓迫性壞死,包括來自鋼針與皮膚間的張力、外固定器的連杆或鋼針對皮膚的壓迫,以及肢體的放置受自身重力和外固定器的壓迫,造成皮膚壓迫壞死。術中穿鋼針時,應嚴格穿針技術,盡可能在肢體功能位或自然位,軟組織無張力狀態下穿針。如有張力,應不姑息地切開減張,確保皮膚與鋼針間無張力。確保外固定器與肢體之間的距離,避免體位性或重力性壓迫,必要時可以進行滑動牽引或將患肢架空。
2.鋼針位置不當 如鋼針穿入骨折線或關節內。一旦發現應及時將鋼針退至正常位置或退出重新穿置。在鄰近關節的穿針,最好在術中或術畢是借助X線片透視下進行操作或確認。
二、中期並發症及防治原則
中期並發症,是指術後1周後至外固定器拆除的骨外固定固定或矯治階段,是骨外固定並發症的高發期,既是實際意義上骨外固定並發症的發生階段,也是並發症防治的關鍵階段。應對骨外固定術後給予更多的重視,認真貫徹“早期發現,及時處理”的管理原則。中期的主要並發症如下:
(一)針孔感染的分類及防治
針孔感染雖是骨外固定的固有問題,很難避免。但作者認為,並非是必然,隻要認真研究,避免嚴重針孔感染還是可以期望的。針孔感染的發生與否,與技術理念、技術水平和器械種類有關,但發生率的高低則與器械、理念、應用領域、統計方法和技術水平等因素相關,對針孔感染的定義不同,對針孔感染率的評價也有很大影響。如關於並發症發生率的報道自120%~1%,平均為40%左右。app花间视频下载研究所總結應用環形肢體外固定器3669例的針道感染並發症發生率為8.3%。隨著應用技術的提高,近年來報道的並發症發生率已有大幅度下降,如一般針孔感染分別有2%~50%及0.5%~4.7%,嚴重感染亦由7%降至0.5%以下。骨外固定固有並發症—針孔感染,不僅可以減少,嚴重的針孔感染幾乎可以避免。
1.Paley分類 分為3級:Ⅰ級:軟組織炎症;Ⅱ級:軟組織感染;Ⅲ級:骨感染。Checketts and Ottenburn 將針孔感染分為以下幾型:1級:針孔周圍局部滲出和皮膚發紅,需局部護理。2級:針孔周圍皮膚發紅、軟組織壓痛、有時有膿液滲出,需局部護理並口服抗生素。3級:症狀同2級類似,但通過精心護理和口服抗生素未能好轉;4級:嚴重的軟組織感染,通過精心護理和口服抗生素未能好轉的釘道大於1個。此時要去除固定釘,放棄外固定支架。5級:軟組織情況同4級,累及骨組織,X 線片顯示骨髓炎。應拆除外固定架。6級:骨和軟組織形成竇道。需要更大的手術來治療。
2.夏和桃分類 分為以下四種類型,分為輕、中、重、慢性針孔骨髓炎。
(1)輕度感染:針孔感染,表現為周圍微紅、微痛、針孔處,時有少量漿液滲出,活動關節時上述症狀加重,隻要加強針孔護理,注意休息即可自愈。
(2)中度針孔感染:針孔流膿,周圍皮膚糜爛,有炎性肉芽組織增生,甚者有體溫升高等全身症狀。
(3)重度針孔感染:若針道分泌物增多,細菌培養陽性,針孔周圍皮膚和軟組織紅腫、局部腫痛。若不進行正確處理,則進一步波及深部,造成慢性針孔骨髓炎。
(4)慢性針孔骨髓炎:主要表現是在拔除感染針孔的鋼針後,針孔炎症久治不愈,或時好時壞(詳見晚期並發症)。
3.針孔感染的原因
(1)細菌侵入針孔:主要原因是穿針操作時有病菌隨鋼針侵入針道,而引起並發症。
(2)針孔處軟組織損傷:如高速鑽穿針引起的熱損害,穿針時軟組織纏繞撕裂,以及針孔皮膚張力過大或針孔皮膚受壓。
(3)感染灶內、汙染嚴重或清創不徹底的傷口以及血腫內穿針,易發生針孔感染,均應避免。
(4)穿針的部位:如 Lewallen 和 Edwards 報道,股骨和脛骨針孔感染的並發症約占10%,其中1/3會影響療效。股骨和骨盆的針孔感染率約為16%,其中40%會影響療效;手和足部感染發生率較低,約占1%。根據我們的臨床觀察,容易發生感染的部位有:①股骨近端、②肌腹、③骨盆和④近關節部位的粗直徑鋼針以及骨脊上的穿針。
(5)鋼針直徑:根據我們的臨床統計,粗直徑鋼針(4mm以上)的針孔感染率,明顯高於細直徑鋼針(2.5mm以下)的針孔感染率。如應用粗直徑鋼針的單側延長器,進行肢體延長或骨段延長時,重度針孔感染率可在30%以上,而應用細直徑鋼針的環式延長器,針孔感染率不足1%。
(6)鋼針與皮膚界麵滑動:鋼針在骨內鬆動,或肌肉收縮時皮膚隨之移動,肌肉的運動會導致滑液滲出的增加,形成培養基,同時也增加了細胞的吞噬活動而致針孔感染。
(7)治療病種的因素:治療骨折和肢體延長的針孔感染率高於其它病種。治療骨折特別是開放性骨折,術中操作和術後傷口處理等原因,會使針孔感染率明顯增加;肢體延長時,由於鋼針一側皮膚的持續壓迫引起的壞死、吸收與修複過程,超過組織修複和機體防禦機能時,即可發生針孔感染,特別是粗直徑鋼針更易發生針孔感染。
(8)針孔護理不當,若誤將針孔周圍保護性纖維痂皮去掉,酒精過多流入針孔時,均可引起針孔軟組織的傷害,誘發針孔感染。
(9)功能訓練時局部出汗,未及時進行處理,致使細菌侵入針孔引起感染。
(10)全身和軟組織防禦機能減弱,特別是全身感染和潛在的感染灶也引發發生針孔感染。
4.針孔感染的治療
(1)輕度針孔感染的治療:輕度針孔感染抬高患肢、減少運動,每天以75%酒精或碘佛溶液進行針孔護理,保持針孔周圍皮膚清潔、幹燥。必要時可口服抗生素。
(2)中度針孔感染的治療:及時清除分泌物、充分引流和保持針孔部皮膚清潔與幹燥,全身或局部應用抗生素。必要時應及時拔除鋼針,對針孔進行常規清創處理,保持引流通暢,外科換藥,全身抗生素治療。更換的鋼針位置應離開感染灶75px之外。
(3)重度針孔感染的治療
5.針孔感染的預防
(1)嚴格無菌操作:①治療開放性骨折及感染性骨折的操作過程中,將清創器械與穿針骨外固定的器械應分開,並在清創術後更換已汙染的敷料,術者更換手套,穿針處皮膚重新認真消毒再行穿針。②擇期無菌手術,嚴格基本無菌原則,在穿置每一根鋼針時,將以濕酒精紗布擦拭鋼針後再穿入,③ 穿置鋼針時以濕酒精紗布消毒鋼針進出口處皮膚。
(2)避免軟組織纏繞:穿針時應根據不同鋼針種類的操作要求,特別是螺紋半針的穿入,盡可能不要直接穿入,應按序放置套管逐步操作。穿入全針時,針尖穿出對側皮質後可用骨錘擊出出對側皮膚。
(3)避免熱損傷:穿針要使用低速動力鑽(500轉/分以下),避免快速持續旋轉。
(4)避免鋼針皮膚的張力,否則應切開減張後並縫合,以免引起皮膚壞死,導致感染。
(5)避免鋼針與皮膚界麵滑動,保證鋼針與皮膚的界麵的穩定,可減少針孔感染。應注意以下幾點:①半針前端要有螺紋,其螺紋最好為錐形,以便於在治療期間鋼針一旦鬆動時能再擰緊;②全針盡可能行交叉穿針;③最大限度不穿越肌肉,有選擇地采用全針與半針結合有穿針方式;④單平麵固定時,對進行鋼針正確預彎可減少鋼針滑動, ⑤鬆質骨處的要采用交叉全針與半針結合的布局。
(6)避開在致密的皮質上穿針,特別是脛骨脊。
(7)規範的針孔護理:鋼針周圍皮膚形成的纖維性包裹,對防止針道感染有重要意義,在護理過程中切忌把纖維性包裹當作一般痂皮撕掉,操作時避免用紗布、棉球直接擦拭針孔處。在針孔皮膚清潔、幹燥的情況下隻需用一滴管吸取酒精或碘氟溶液滴在針孔皮膚周圍即可。感染針孔的外科換藥要正規,並保持引流通暢,傷口封閉的時機是無滲出且創麵新鮮。過早封閉感染針孔可使感染向深部擴散。
(8)及時處理感染針孔,若鋼針已鬆動應及時擰緊或拔除。
(9)特殊情況下針孔感染的防治:對在特殊情況下為糖尿病人使用骨外固定時,極易發生針孔感染和皮膚壞死等並發症。既要盡可能避免引起針孔感染的各種因素,如使用盡可能細的鋼針,強化微創意識、嚴格微創操作、嚴密觀察,發現問題和細心處理的同時,還要注意尿糖的控製和全身營養,特別是蛋白質的提高,感染和皮膚壞死盡可能較快的得到有效治療。
(二)畸形
畸形是指術後骨折對位對線留有殘餘畸形、再移位和繼發成角畸形,以及肢體(骨)延長時的繼發畸形。畸形是骨外固定治療過程常見的問題,特別是治療疑難骨病、畸形矯正和肢體(骨)延長時。但骨外固定條件下的畸形,有時是正常的現象,如肢體延長過程;盡管有的是不該發生的,如骨折固定,但即是發生也很容易在調整。畸形隻是治療過程的問題或障礙,並非是並發症。各病種的具體情況可參閱相關章節。
1.畸形的種類 包括成角畸形、位移、短縮、旋轉畸形,或複合畸形。
2.畸形的原因 ①外固定器構型力學結構缺陷,如單側外固定器,已發生成角畸形或旋轉畸形;②外固定器動態穩定的性能與治療的力學環境不適宜;③病理的特殊原因;④原始骨折複位或截骨矯形不良等。
3.處理原則 畸形的診斷和處理,在骨外固定條件下是很易得到矯正,關鍵是對矯形標準的認知度和掌握,如果沒有高標準的意識,殘餘畸形有可能得不到徹底矯正,而留滯到術後成為並發症。
4.預防措施 選擇力學性能優良的構型,骨折固定的外固定器性能以穩定為先;疑難骨病、畸形矯正和肢體延長的外固定器的性能,要求是穩定為基、巧力求穩、動態平衡和調控有效為原則;鋼針布局以采用全針與半針、多點多向的布局為原則。
(三)鋼針折斷
1.鋼針折斷的原因
(1)鋼針的應力分布不均。
(2)機械應力損傷。
(3)鋼針形狀設計缺陷。
(4)金屬疲勞折斷。
2.鋼針折斷的部位 細鋼針易在鋼針的鎖緊部位發生斷裂;螺紋半針易在靠皮質骨外的部位折斷。
3.預防的辦法
(1)選用設計合理的鋼針:如錐形螺紋半針的設計,充分考慮了鋼針在骨內的受力特點,較少發生鋼針折斷。
(2)使鋼針受力均勻,避免單一鋼針應力集中。
(3)鋼針避免重複使用。
(4)細鋼針的拉張力要均等。
(5)細鋼針鎖緊時,應避免局部剪切力。
(四)骨再生障礙
骨再生障礙是指骨折或截骨的骨愈合或新骨生長不良、遲延愈合、骨不連、骨缺損等。涉及問題比較複雜,在此僅限於與骨外固定有關的主要因素作一簡單介紹。詳細內容將在相關章節討論。
1.骨再生障礙的類型 如骨折遲延愈合、新骨生長不良、新骨礦化不良、畸形愈合、骨不連、骨缺損和再骨折等。
2.發生的主要原因
(1)缺少對骨再生重建原理、再生規律等新概念的了解。
(2)微創意識不強,對局部生物學環境幹擾較多。
(3)未能提供與骨再生相應的力學生物學環境。
(4)應用技術不當,如骨折或截骨的複位不滿意,骨塊間接觸不良或間隙過大。
(5)對嚴重損傷骨折的治療概念滯後。
(6)治療過程缺少積極有益的功能訓練。
(7)術後管理不認真,發現和處理問題不及時。
(8)對骨折愈合的強度判斷不準確,過早拆除外固定器。
3.預防策略
(1)認真了解、研究骨再生的生物學、生物力學和功能適應性原理。
(2)選擇力學性更好的外固定器:根據治療患者的年齡、病種、部位、治療目的,選擇相應功能的外固定器構型和鋼針布局。
(3)認真術後管理,善於發現問題,及時正確處理。
(4)定期複查骨再生情況,並對新骨質量進行認真評估。
(5)堅持治用並舉、用練結合的功能訓練原則。
(6)準確評估新骨折的強度,避免過早拆除外固定器。
4.治療原則
(1)新骨生長不良,可調控外固定器的剛度、牽伸延長速度和改善力學生物學環境。
(2)嚴重的新骨障礙,可采用微創自體骨髓幹細胞移植術,或“手風琴”技術治療。
(3)如發生骨不連、再骨折和骨缺損,可根據相應的治療原則治療。
(五)關節並發症
1.損傷類型 關節運動受限、關節僵硬、關節脫位、關節軟骨損傷、骨性關節炎等
2.發生原因
(1)原始損傷嚴重,或伴有神經、肌肉的損傷,以及鄰近關節骨折或關節骨折等。
(2)鄰近關節和經越肌腹的穿針,將影響穿針平麵以下的關節功能活動,以及長期的關節固定。
(3)技術概念不清,如混淆骨延長術和現代肢體延長術的概念,將骨延長術用於大幅度肢體延長極易發生各種關節的問題和並發症,屬後遺症。
(4)缺少骨外固定治療的總體意識,往往顧此失彼,忽略對關節問題的關注,或缺少對策。
(5)缺少對功能訓練重要性的認識,未能進行規範的功能訓練。
3.處理原則
(1)早期發現關節活動受限或畸形趨勢,應加強針對性主動或被動的功能訓練。
(2)功能訓練不能控製關節畸形趨勢時,應實施跨關節彈性動態固定,維持關節功能位狀態下的運動。
(3)嚴重的關節活動受限或伴有畸形時,可應用逐步牽伸矯形技術,是關節恢複的功能位並結合功能訓練。
(4)關節脫位是,可應用骨外固定逐步牽伸複位技術,使脫位的關節複位。
(5)骨性關節炎,可實施關節融合術(如踝關節)或截骨關節重建術(如髖關節)。
4.預防措施
(1)熟悉和了解當代的骨外固定基本使用原則,規範操作,如關節穿針時,必須置上下關節於中立位或功能位;股骨穿針時置膝關節於屈曲90°~130°位。
(2)合理的鋼針布局:近關節端采用全針與半針結合,骨幹盡可能選用半針,以避免肌腹的穿針。
(3)功能訓練:治用並舉、無痛康複:早期可以進行床上運動,生活自理和離床行走及功能訓練。中期,下肢要盡早負重行走,上肢應盡可能生活自理。若軟組織創傷嚴重,早期可應用托板等支具維持關節功能位,待軟組織損傷修複後再行被動、主動功能鍛煉。
(六)其它並發症
1.在牽引或矯正成角畸形時,神經若被過度牽拉,可引起感覺異常或運動障礙。
2.在牽引過程中,緊貼血管的鋼針壓迫纏繞造成血管腐蝕損傷,在骨延長過程中血管被動牽張而造成血管痙攣,影響遠端肢體循環。
3.在骨延長過程中,肢體偶有腫脹。原因可能與肢體循環變化或缺乏肌肉運動或淋巴循環障礙有關。
4.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不明原因的肢體腫脹,要警惕深靜脈血栓形成。
5.脂肪栓塞,極為罕見,在嚴密觀察的同時,還應嚴格骨科手術的相關操作規程。
三、晚期並發症及防治原則
晚期並發症,是指拆除外固定器後發生的各種問題。並發症種類、原因、處理和預防原則簡述如下,更詳細內容將在相關章節具體介紹。
(一)骨結構的並發症
根據資料報道,此類並發症的發生率在1%~7%不等。我們共發生18例,不足0.3%。
1.類型 有畸形愈合、骨不連、骨缺損、再骨折、針道骨折等。
2.原因 對骨功能優化重建和治用並舉治療理念的了解和認識,以及使用的外固定器構型和提供的力學環境不合理,應用技術不當、術後管理不當和掌握療效標準不嚴等原因所造成。
3.預防
(1)加強對骨功能優化重建和治用並舉治療理念的了解和認識,選擇合理的外固定器構型和提供理想的生物力學環境。
(2)規範應用,嚴格術後管理,及時發現問題,正確處理,強化骨功能優化重建和療效標準意識,掌握標準“寧高勿低”。
(3)避免使用與骨直徑比例不相適應的鋼針,特別是骨幹。鋼針與骨直徑比例不應大於20%。
4.治療 參照相關章節的治療方法。
(二)慢性針孔骨髓炎
該並發症屬於罕見並發症,文獻報告發生在1%~4%之間。我們發生過1例,收治過3例。
1.症狀 臨床表現,在拔除感染針孔的鋼針後,針孔炎症久治不愈,或時好時壞,且有少量膿液流出。典型的 X 線片表現為出現環形死骨區,為透亮的肉芽組織包繞,周圍是存活的皮質骨。有的表現為骨孔增大,若皮質骨受到感染的持續侵蝕可能發生病理性骨折。
2.預防
(1)避免骨脊上(脛骨、尺骨)穿針。
(2)正確處理針孔感染,特別是重度針孔感染。
3.治療 應徹底清創,將死骨刮除,直至針孔道骨質出血為止,以抗生素油紗填充骨孔,保持引流通暢,進行正確外科換藥。使肉芽由深向淺表生長,一般可在3~4周治愈。
(三)關節並發症
1.類型
(1)根據畸形分類:股骨延長時的髖關節內收或屈曲畸形;膝關節的膝內翻、膝外翻畸形,伸直位、屈曲畸形和踝足部,足下垂、內外翻和爪形趾畸形;
(2)關節僵硬:多見於膝關節和踝關節僵硬;
(3)關節脫位,有髖關節半脫位、膝關節全脫位或半脫位和踝關節半脫位;
(4)關節軟骨損傷,髖關節、膝關節、踝足部的骨性關節炎。
2.原因 缺少對技術原理和應用技術不當是引起關節畸形、僵硬、脫位及骨性關節炎等並發症的主要原因。多見於肢體延長和複雜肢體畸形,特別是大幅度肢體延長。
3.治療 參考骨與關節損傷的治療原則
4.預防
(1)了解組織再生、自然重建的治療理念。
(2)正確理解和應用相關技術概念和原則。
(3)規範操作,避免盲目應用。
(四)肢體殘疾
肢體殘疾指由於骨外固定的盲目或濫用而引起的截肢、肢體基本功能完全或部分喪失,是最為嚴重的後果。盡管非常罕見,但國內曾有過發生,值得引以為戒,避免盲目和濫用。
骨外固定並發症除了針孔感染無法避免外,其它並發症幾乎可以完全避免。相信隨著技術創新、應用技術的完善和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在規範應用與細心護理的情況下,將翻開新的一頁,上述問題、障礙和並發症並發症終將成為曆史。